永远的丰碑 ——《晋绥风云》序 朱锦平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 是贺龙元帅为晋绥边区的题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散,战斗的痕迹也已被苍松翠柏所覆盖,但晋绥就像一座璀璨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吕梁、三晋以至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永远的丰碑。
(一)
从1937 年9 月八路军120 师挺进山西开始,到1949 年2 月响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需要被撤销,晋绥边区一直是令世人瞩目的地方。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晋绥军民历经12 载顽强拼搏、浴血奋战,这块红色根据地历经创建、巩固、发展、壮大几个阶段,成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力120 师的战略展开之地和敌后主战场之一,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各主要根据地与延安之间的红色交通线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后方基地。回首晋绥革命史,是一首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英雄史诗,是一幅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晋绥边区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晋绥边区是一方红色的土地。八年抗战中,120 师和晋绥军区所属部队共作战10997 次,我军指战员牺牲和负伤5 万人,歼灭日伪军12.8 万人。八年间,晋绥边区民兵发展成一支10 万人的大军,据边区武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晋绥根据地民兵配合主力或单独作战19149 次,毙伤、俘虏日军4417 人,伪军7609 人,共歼敌12026 人,使日寇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的安全,并保障了党中央与各主要根据地的联系,对坚持全国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晋绥边区人民节衣缩食、倾家捐物、出人出力,支援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从1946 年到1948 年,晋绥边区先后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76172.9 亿元边币,占晋绥边区财政总支出的73.7%,支援陕甘宁边区粮食2882 万公斤,支援军火无法详细统计。从1945 年起晋绥边区还先后抽调两万余名干部开赴东北、湖南、四川、陕西以及西北等新解放区开展工作。
晋绥边区是一方光荣的土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贺龙、关向应、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跃马驰骋,转战黄土高原,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1948 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战略转移到晋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以及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根本问题。从1947 年到1948 年,叶剑英、杨尚昆等领导人率领中央后方委员会进驻晋绥边区长达一年时间,负责向中央前委提供各大战略区战况情报及后勤保障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党的七大当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都曾在晋绥从事过革命活动;1955 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将帅中,十大元帅、九大将以及三十多位上将在晋绥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晋绥边区是一方英雄的土地。面对日寇的蹂躏、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晋绥军民不畏强暴、视死如归,顽强拼搏、血战到底,书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中,晋绥军民创建了武工队,创造了地雷战、麻雀战、窑洞战、联防战、围困战、伏击战、袭扰战等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涌现出了李有年、陈正孝、崔三娃、段兴玉、蒋三等著名抗日英雄和张秋林、刘能林、任万生等一大批支前模范,坚持、巩固和建设了根据地,使之成为支持抗战的坚强堡垒,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吕梁作为晋绥的一部分,跨越晋西南、晋西北两个根据地,是晋绥边区的腹心地带、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抗日战场。吕梁所属的兴县蔡家崖是晋绥边区首府,是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当时被人称为晋西北的“小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赴汤蹈火、英勇奋战,3 万余名热血儿女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大批民兵远赴陕西、内蒙、甘肃等地,担负繁重的战勤任务,数百名民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年仅15 岁的刘胡兰在遭到敌人逮捕后大义凛然、英勇就义,被人们认识和熟知的优秀文艺作品《吕梁英雄传》,就是晋绥人民英勇顽强与敌人战斗的真实写照。吕梁儿女在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较量的同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根据地建设,巩固陕甘宁边区。仅1940 年到1945 年,晋绥边区人民缴纳公粮1686.4 万公斤,其中吕梁675 万公斤,约占40%,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吕梁整个财政收入的70% 以上,1943 年上缴中央的经费甚至占到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承担了中央后委机关生活物资供应的任务,同时对陕甘宁边区军民转战陕北给予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为中央后方机关和陕甘宁边区的运转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二)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展现吕梁这段光辉的历史,吕梁市政协与各县市区政协的同志从2013 年开始组织策划、广泛征集、深入挖掘、同心协力,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精心编辑了《晋绥风云》丛书。《晋绥风云》丛书分四册,共计160 余万字。该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通过整体概述、文献资料、大事记、部队序列以及人物简介等篇章,系统地介绍了从1937 年晋绥革命根据地初创到1949 年晋绥边区撤销建制的光荣历史;客观真实地记载了晋绥边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不屈的斗争;讴歌了晋绥边区人民崇高的革命精神,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晋绥的光辉业绩。
《晋绥风云》的编辑出版既为研究山西、陕西、内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为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它可以帮助读者从晋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革命历程中,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艰难曲折,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从晋绥边区人民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中,领悟我们伟大民族生存、发展、强大的根基和灵魂,从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 ?铭记历史,烛照未来。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创建的晋绥边区,已经成为历史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那绣在红色旗帜上的故事,那留在红色历程中的足迹,那刻在红色经典上的名字,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和力量源泉。
二〇一五年八月十八日
(作者系吕梁市原政协主席)